Login
欢迎访问考试集-www.kaoshiji.cn 考试集,让考试更简单!懂考试,更懂你!
我要投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安全退出

第13章试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陈琦、刘儒德主编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1日-ISBN9787303241576-章节练习试题库下载

更新时间: 2025-08-03 加入收藏 立即下载

试卷页数】:共55页/预览前10页

试卷大小3.70M

下载方式】:百度网盘

 提 取 码】:6sre

下载地址】:https://www.kaoshiji.cn/311333jyx/945.html


教材名称:《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

主编:陈琦、刘儒德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2019年4月1日

ISBN:9787303241576

                                                

·

考试集教材配套题库介绍

一、精准匹配教材,一站式学习解决方案

二、题库核心优势

一、单项选择题(60题)

二、多项选择题(40题)

三、判断题(40题)

四、填空题(40题)

五、名词解释题(40题)

六、简答题(40题)

七、论述题(15题)

八、材料分析题(5题)

 

 

考试集教材配套题库介绍

一、精准匹配教材,一站式学习解决方案

本网站专注于为高等教育教材,提供全章节配套题库服务,完全覆盖教材知识点。题库设计严格遵循教材章节结构,助力学习者系统掌握知识体系。

二、题库核心优势 

1.题量丰富,解析详尽 

每章独立题库,总计超千道高质量试题。每题均附标准答案+逐题解析,深入剖析考点,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2.灵活下载,多端适配  

支持题库下载,满足打印、笔记等个性化学习需求。配套手机在线刷题小程序,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自动记录进度与错题。  

3. 智能功能,高效提分  

小程序智能归纳易错题型,针对性强化薄弱环节。限时自测,还原真实考试环境,提升应试能力。  

考试集官网[www.kaoshiji.cn]下载试题

关注微信公众号:百业先生,为您提供一站式服务。

              

第13章试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陈琦、刘儒德主编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1日-ISBN9787303241576-章节练习试题库下载(图1)

扫一扫,码上刷题

考试集,让学习更简单!

                                                

第十三章试卷-章节练习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第二节 道德发展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单项选择题(60题)

1.关于品德的构成要素,以下哪项表述最全面?

A.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B.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C.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D.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

答案C

解析:品德的完整结构包括道德认知(对道德规范的理解)、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克服困难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和道德行为(外在表现)。选项C完整涵盖了这四个核心要素。

2.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中,个体主动接受他人影响并与他人态度接近的阶段是?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服从

答案B

解析:认同阶段是个体在思想、情感上主动接受他人或群体的影响,使自身态度与他人接近。依从是被动服从,内化则是将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信念,选项B符合题意。

3.以下哪项属于影响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

A.认知失调         B.家庭教养方式

C.道德判断水平     D.态度定势

答案B

解析: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等。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个体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而认知失调、道德判断水平属于内部因素。

4.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儿童开始理解规则可协商的阶段是?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答案C

解析:在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的可逆性阶段,儿童认识到规则可通过协商调整,道德判断从他律转向自律。选项C正确。

5.柯尔伯格理论中,处于“普遍伦理定向”阶段的个体,其道德判断依据是?

A.避免惩罚           B.维护社会秩序

C.个人利益最大化     D.抽象道德原则

答案D

解析:普遍伦理定向是后习俗水平的最高阶段,个体以抽象的道德原则(如公平、正义)为判断依据,而非具体规则或利益。选项D符合该阶段特征。

6.社会规范学习的特点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间接性     B.整合性

C.强制性     D.实践性

答案C

解析:社会规范学习具有间接性(通过观察或语言传递)、整合性(将规范内化为个体需求)和实践性(需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强制性并非其核心特点,规范学习更强调主动内化而非外部强制。

7.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儿童行为特征是?

A.严格遵守规则,认为规则不可改变      B.行为主要受结果支配,无明确规则意识

C.能理解规则可通过协商调整            D.以“公平”为最高道德原则

答案B

解析:自我中心阶段(2-5岁)的儿童尚未真正理解规则,行为基于自身冲动或结果,如认为“打人是因为被惹怒”,而非遵循固定规则。选项B符合该阶段特征。

8.柯尔伯格理论中,处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个体,其道德判断依据是?

A.遵守法律以维护社会秩序             B.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C.法律和道德规则可因公众利益调整     D.服从权威以避免惩罚

答案C

解析: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属于后习俗水平,个体认为法律和道德规则是人为制定的,可根据公众利益协商修改。选项C准确描述了该阶段特点。

9.以下哪项属于影响品德形成的内部因素?

A.学校道德教育     B.同伴群体影响

C.认知失调        D.社会文化环境

答案C

解析:内部因素包括个体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及认知失调(心理冲突)。学校教育、同伴群体、社会文化均属外部因素,选项C为内部因素。

10.品德培养方法中,“通过模拟道德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属于哪类方法?

A.价值澄清法     B.实践锻炼法

C.榜样示范法     D.群体约定法

答案B

解析:实践锻炼法强调通过具体活动(如角色扮演、社会服务)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角色扮演能让学生体验不同立场,属于该方法的典型应用。选项B正确。

11.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中,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来掌握规范的阶段属于?

A.依从阶段     B.认同阶段

C.习得阶段     D.内化阶段

答案C

解析:社会规范学习分为习得、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习得阶段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初步掌握规范;认同是主动接受规范;内化则是将规范转化为个人信念。选项C符合题意。

12.柯尔伯格理论中,处于“好孩子定向阶段”的个体,其道德判断依据是?

A.避免惩罚     B.获得他人认可

C.维护社会秩序     D.遵循个人良心

答案B

解析“好孩子定向阶段”属于习俗水平的第一阶段,个体以获得他人赞赏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为行为准则。选项B准确描述了该阶段特征。

13.学校道德教育对品德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哪方面?

A.直接塑造学生的道德认知     B.通过惩罚强制规范行为

C.创设道德实践情境     D.完全依赖教师个人魅力

答案C

解析:学校教育通过创设道德情境(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选项C强调情境的作用,符合品德形成的实践性特点。

14.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过程中,个体从被动服从规范到主动接受规范的转折阶段是?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服从

答案B

解析:认同阶段是个体在思想、情感上主动接受规范,标志着从被动(依从)转向主动(内化)的关键转折。选项B正确。

15.品德培养方法中,“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价值观的合理性”属于哪类方法?

A.实践锻炼法     B.价值澄清法

C.榜样示范法     D.群体约定法

答案B

解析:价值澄清法强调通过讨论和反思帮助学生澄清个人价值观,而非直接灌输规范。选项B符合该方法的核心理念。

16.社会规范学习的核心特征是?

A.直接传递道德规则                 B.强调外部惩罚与奖励

C.通过实践将规范内化为个体需求     D.依赖教师单向灌输

答案C

解析:社会规范学习的本质是通过个体在实践中的主动建构,将外部规范转化为内在需求。选项C强调实践性,符合规范学习的整合性特点。

17.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处于“权威阶段”的儿童行为特征是?

A.认为规则由权威制定且不可改变     B.能理解规则可通过协商调整

C.行为主要受结果支配               D.以“公平”为最高道德原则

答案A

解析:权威阶段(5-8岁)的儿童认为规则是固定且由权威(如父母、教师)制定的,必须严格遵守。选项A准确描述了该阶段特征。

18.以下哪项属于影响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

A.道德认知水平     B.家庭教养方式

C.认知失调         D.道德意志

答案B

解析: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等。家庭教养方式通过榜样示范和规范传递直接影响品德形成,而道德认知、意志属于内部因素。

19.品德形成过程中,个体因行为与自我概念不一致而产生心理紧张的状态属于?

A.依从        B.认同

C.认知失调     D.内化

答案C

解析:认知失调指个体持有两种或多种矛盾态度时产生的不适感,这种心理冲突会推动个体调整行为或态度以恢复平衡。选项C符合该定义。

20.品德培养方法中,“通过集体讨论制定班级公约并共同遵守”属于哪类方法?

A.实践锻炼法     B.价值澄清法

C.群体约定法     D.榜样示范法

答案C

解析:群体约定法强调通过集体协商制定行为准则,增强个体的责任感和遵守意愿。选项C准确描述了该方法的实施方式。

21.社会规范学习中,个体将规范视为自己价值观的一部分,并自愿遵守的阶段属于?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服从

答案C

解析:内化阶段是个体将外部规范转化为内在信念,使其成为个人价值观的一部分,并自愿遵守。选项C准确描述了该阶段特征。

22.柯尔伯格理论中,处于“法律与秩序定向阶段”的个体,其道德判断依据是?

A.避免惩罚     B.获得他人认可

C.维护社会秩序     D.遵循个人良心

答案C

解析“法律与秩序定向阶段”属于习俗水平的第二阶段,个体以维护社会秩序和遵守法律为行为准则。选项C符合该阶段特征。

23.以下哪项属于影响品德形成的认知因素?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判断水平

C.同伴群体影响     D.社会文化环境

答案B

解析:认知因素包括个体的道德认知、判断水平和认知失调等。道德判断水平直接影响个体对道德问题的分析和选择,属于内部认知因素。

24.品德形成过程中,个体因他人期望而调整行为,但未真正内化规范的阶段是?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服从

答案B

解析:认同阶段是个体主动接受他人或群体的规范,但主要基于外部期望(如获得认可),尚未将规范转化为内在信念。选项B符合该阶段特征。

25.品德培养方法中,“通过奖励强化良好行为,惩罚抑制不良行为”属于哪类方法?

A.实践锻炼法     B.价值澄清法

C.行为强化法     D.群体约定法

答案C

解析:行为强化法利用条件反射原理,通过奖励(正强化)和惩罚(负强化)塑造行为。选项C准确描述了该方法的实施方式。

26.社会规范学习的类型中,强调通过直接参与和体验来掌握规范的方式称为?

A.观察学习     B.参与性学习

C.强化学习     D.认知学习

答案B

解析:参与性学习是个体通过直接参与道德情境(如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来体验和掌握规范,强调实践中的主动建构。选项B符合该类型特征。

27.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处于“可逆性阶段”的儿童开始理解规则可协商,并能换位思考的年龄范围是?

A.2-5岁      B.5-8岁

C.7-11岁     D.11岁以后

答案C

解析:可逆性阶段(7-11岁)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认识到规则可通过协商调整,并能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选项C准确描述了该阶段的年龄特征。

28.柯尔伯格理论中,处于“普遍伦理定向阶段”的个体,其道德判断依据是?

A.避免法律惩罚                   B.维护群体利益

C.遵循个人良心与抽象道德原则     D.获得他人认可

答案C

解析:普遍伦理定向阶段是后习俗水平的最高阶段,个体以抽象的道德原则(如公平、正义、人权)为判断依据,而非具体规则或利益。选项C符合该阶段特征。

29.以下哪项属于影响品德形成的情境因素?

A.家庭经济条件            B.学校道德课程

C.同伴群体的道德氛围      D.个人道德认知水平

答案C

解析:情境因素指具体情境中的外部影响,如同伴群体的道德氛围会通过互动和压力间接塑造个体行为。选项C属于情境因素,其他选项为家庭、教育或内部因素。

30.品德培养方法中,“通过设计道德两难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进道德判断发展”属于哪类方法?

A.实践锻炼法     B.价值澄清法

C.认知冲突法     D.群体约定法

答案C

解析:认知冲突法通过呈现道德两难问题,激发个体原有道德观念与新情境的矛盾,推动道德判断水平提升。选项C准确描述了该方法的实施方式。

31.品德的核心构成要素中,体现个体对外在道德规范的内在认同与情感体验的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答案B

解析:道德情感是品德的核心要素之一,涉及对道德规范的情感认同(如愧疚、自豪),并驱动个体遵循规范。选项B准确描述了这一特征。

32.在态度与品德形成的过程中,个体通过模仿他人行为初步掌握规范的阶段称为?

A.依从     B.认同

C.习得     D.内化

答案C

解析:习得阶段是社会规范学习的初始阶段,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初步掌握规范。选项C符合该阶段特征。

33.柯尔伯格理论中,处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个体认为法律和道德规则可以因什么而调整?

A.个人利益     B.权威决定

C.公众利益     D.传统习俗

答案C

解析: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属于后习俗水平,个体认为法律和道德规则是人为制定的,可根据公众利益协商修改。选项C准确描述了该阶段特征。

34.影响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中,最直接的环境是?

A.家庭教养方式     B.学校道德教育

C.同伴群体影响     D.社会文化环境

答案A

解析: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如权威型、放任型)通过榜样示范和规范传递直接影响品德形成。选项A为最直接因素。

35.品德培养方法中,“通过设定具体道德情境让学生实践并反思”属于哪类方法?

A.价值澄清法     B.实践锻炼法

C.认知冲突法     D.行为强化法

答案B

解析:实践锻炼法强调通过具体道德情境中的行为实践(如社会服务、角色扮演)促进道德认知向行为的转化。选项B符合该方法的实施方式。

36.柯尔伯格理论中,处于“普遍伦理定向阶段”的个体判断行为对错的最高依据是?

A.避免法律惩罚                   B.维护群体利益

C.遵循个人良心与抽象道德原则     D.获得他人认可

答案C

解析:普遍伦理定向阶段是后习俗水平的最高阶段,个体以抽象的道德原则(如公平、正义)为判断依据,而非具体规则或利益。选项C符合该阶段特征。

37.社会规范学习中,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诱惑情境中抵制不当行为而掌握规范的方式称为?

A.依从学习        B.抗诱惑训练

C.替代性学习      D.实践强化

答案C

解析:替代性学习指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后果来掌握规范。抗诱惑能力可通过观察榜样抵制诱惑的行为而提升,选项C准确描述了这一过程。

38.影响品德形成的内部因素中,直接决定个体道德判断水平的是?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C.同伴群体影响     D.学校道德课程

答案B

解析: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如皮亚杰、柯尔伯格的理论)直接决定个体对道德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判断水平,属于内部认知因素。选项B符合题意。

39.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处于“可逆性阶段”的儿童开始理解规则可协商的年龄范围是?

A.2-5岁     B.5-8岁

C.7-11岁     D.11岁以后

答案C

解析:可逆性阶段(7-11岁)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认识到规则可通过协商调整,并能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选项C准确描述了该阶段的年龄特征。

40.品德培养方法中,“通过设计道德两难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进道德判断发展”属于哪类方法?

A.实践锻炼法     B.价值澄清法

C.认知冲突法     D.群体约定法

答案C

解析:认知冲突法通过呈现道德两难问题,激发个体原有道德观念与新情境的矛盾,推动道德判断水平提升。选项C准确描述了该方法的实施方式。


下载详情底部广告位

文章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