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页数】:共66页/预览前10页
【试卷大小】:10.44M
【下载方式】:百度网盘
【 提 取 码】:5cvy
【下载地址】:https://www.kaoshiji.cn/hjgc/917.html
教材名称:《环境监测》
主编:王英健,杨永红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版次时间:2015年6月,第三版
书刊号:ISBN:9787122228741
目·录
考试集教材配套题库介绍
一、精准匹配教材,一站式学习解决方案
二、题库核心优势
一、单项选择题(60题)
二、多项选择题(40题)
三、判断题(40题)
四、填空题(40题)
五、名词解释题(40题)
六、简答题(40题)
七、论述题(15题)
八、材料分析题(5题)
考试集教材配套题库介绍
一、精准匹配教材,一站式学习解决方案
本网站专注于为高等教育教材,提供全章节配套题库服务,完全覆盖教材知识点。题库设计严格遵循教材章节结构,助力学习者系统掌握知识体系。
二、题库核心优势
1.题量丰富,解析详尽
每章独立题库,总计超千道高质量试题。每题均附标准答案+逐题解析,深入剖析考点,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2.灵活下载,多端适配
支持题库下载,满足打印、笔记等个性化学习需求。配套手机在线刷题小程序,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自动记录进度与错题。
小程序智能归纳易错题型,针对性强化薄弱环节。限时自测,还原真实考试环境,提升应试能力。
考试集官网[www.kaoshiji.cn]下载试题
关注微信公众号:百业先生,为您提供一站式服务。
扫一扫,码上刷题
考试集,让学习更简单!
第6章试卷-章节练习
第六章土壤污染监测
第一节概述
一、土壤污染
二、土壤污染特点和类型
第二节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二、土壤样品的制备
三、土壤样品预处理
第三节土壤污染物监测
一、土壤监测目的
二、土壤监测方法
三、土壤监测
第四节实验
实验一土壤中镉的测定
实验二土壤有机氯农药(PCB)的测定
实验三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本章小结
一、单项选择题(60题)
1.在土壤污染监测的采样环节中,合理采集土壤样品对于后续分析至关重要,其采集过程主要依据以下哪项原则来确定采样点数量和位置?
A.土壤的肥力状况 B.监测区域的地形地貌、污染源分布等因素
C.土壤的颜色深浅 D.当地的气候条件
答案:B
解析:土壤样品采集时,需综合考虑监测区域的地形地貌、污染源分布、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来确定采样点数量和位置,以保证样品具有代表性。土壤肥力状况、颜色深浅以及气候条件并非确定采样点的主要依据。
2.土壤样品制备过程中,将采集回来的新鲜土壤样品进行风干处理,下列关于风干操作描述正确的是?
A.在阳光下直接暴晒以加速风干 B.放在通风良好、避光、干燥的室内自然风干
C.放入烘箱中高温烘干 D.用吹风机快速吹干
答案:B
解析:土壤样品风干应在通风良好、避光、干燥的室内自然风干,避免阳光直射、高温等条件导致土壤中某些成分发生变化,影响后续分析结果。直接暴晒、高温烘干和用吹风机快速吹干都可能改变土壤性质,使分析结果不准确。
3.在土壤污染物监测中,土壤监测方法的选择需根据监测目的和污染物特性来确定。若要测定土壤中重金属镉的含量,一般采用以下哪种方法?
A.原子吸收光谱法 B.气相色谱法
C.高效液相色谱法 D.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答案:A
解析: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是测定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如镉)含量的常用方法。气相色谱法主要用于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分离和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分析高沸点、热稳定性差、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有机化合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常用于测定具有特定吸收光谱的物质,在重金属测定方面不如原子吸收光谱法准确和常用。
4.实验“土壤中镉的测定”中,在样品前处理阶段,通常需要对土壤样品进行消解处理,其目的是?
A.增加土壤样品的重量 B.破坏土壤的有机质,使镉元素以离子形式进入溶液,便于后续测定
C.改变土壤的颜色 D.降低土壤的酸度
答案:B
解析:土壤样品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等物质,这些物质会干扰镉元素的测定。通过消解处理,可以破坏土壤的有机质,将镉元素从土壤颗粒中释放出来,使其以离子形式进入溶液,便于后续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准确测定。增加重量、改变颜色和降低酸度都不是消解处理的主要目的。
5.对于“土壤有机氯农药(PCB)的测定”实验,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有机氯农药(PCB)具有难降解、易在土壤中积累等特点
B.测定土壤中有机氯农药(PCB)含量对评估土壤环境质量有重要意义
C.该实验通常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测定
D.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PCB)不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答案:D
解析:有机氯农药(PCB)具有难降解、易在土壤中积累等特点,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会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因此,测定土壤中有机氯农药(PCB)含量对于评估土壤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强大的定性定量分析能力,是测定土壤中有机氯农药(PCB)的常用方法。所以选项D说法错误。
6.在土壤样品采集过程中,若要了解某一农田区域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整体情况,合适的采样方法是?
A.对该农田中某一小块区域进行密集采样 B.按照梅花形布点法,在农田不同位置进行采样
C.只在农田边缘位置进行采样 D.随机选取农田中一个点进行采样
答案:B
解析:梅花形布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物质和污染程度较均匀的地块,能较好地反映该区域土壤的整体情况。对某一小块区域密集采样,不能代表整个农田区域;只在农田边缘位置采样,无法全面反映农田整体污染状况;随机选取一个点采样,代表性极差,不能准确了解农田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整体情况。
7.土壤样品制备时,将风干后的土壤样品进行研磨,关于研磨程度的要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研磨得越细越好,以增加样品的表面积 B.研磨至能通过20目筛即可
C.根据后续分析方法的要求,将样品研磨至合适的粒度 D.无需研磨,直接进行后续分析
答案:C
解析:土壤样品研磨程度需根据后续分析方法的要求来确定。不同分析方法对样品粒度有不同要求,例如测定重金属元素时,为了使样品均匀,减少测定误差,一般需将样品研磨至能通过100目筛。研磨过细可能会改变土壤中某些成分的形态,影响分析结果;研磨至20目筛对于一些对粒度要求较高的分析方法可能不适用;不进行研磨直接分析,样品不均匀,会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
8.在土壤污染物监测中,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汞的含量,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
A.仪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B.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可进行多元素同时测定
C.灵敏度高,检出限低,且线性范围宽 D.对样品前处理要求低
答案:C
解析:原子荧光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线性范围宽等优点,适用于土壤中痕量汞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仪器设备相对复杂;原子荧光光谱法一般不能进行多元素同时测定;该方法对样品前处理也有一定要求,并非要求低。
9.实验“土壤有机氯农药(PCB)的测定”中,在样品提取阶段,通常使用的提取剂是?
A.蒸馏水 B.稀盐酸
C.有机溶剂 D.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C
解析:有机氯农药(PCB)具有脂溶性,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大。因此,在样品提取阶段,通常使用有机溶剂作为提取剂,将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提取出来,以便后续进行分离和测定。蒸馏水、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对有机氯农药的提取效果较差。
10.对于“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实验,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肥力越低 B.测定土壤有机质常用的方法是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
C.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不会发生分解转化 D.土壤有机质只对土壤的物理性质有影响
答案:B
解析: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通常土壤肥力越高,因为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供养分等。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是测定土壤有机质常用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结果准确可靠。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会发生分解转化,参与土壤中的各种生物化学过程。土壤有机质不仅对土壤的物理性质有影响,还对土壤的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都有重要影响。
11.在土壤样品采集过程中,若监测区域存在明显的污染源,如化工厂,采样点应如何布置?
A.仅在污染源附近采样 B.在污染源上风向和下风向都均匀布置采样点
C.只在污染源下风向布置采样点 D.随意选择远离污染源的地点采样
答案:B
解析:当监测区域存在明显污染源时,为全面了解污染情况,应在污染源上风向和下风向都均匀布置采样点。上风向采样点可作为对照点,与下风向采样点数据对比,能更准确地评估污染源对土壤的影响。仅在污染源附近或下风向采样,不能全面反映污染状况;随意选择远离污染源的地点采样,无法准确评估污染源的影响。
12.土壤样品制备时,过筛后的土壤样品若不能立即进行分析,应如何保存?
A.暴露在空气中自然存放 B.放入塑料袋中密封保存
C.放入棕色玻璃瓶中,置于干燥器内保存 D.放入冰箱冷冻保存
答案:C
解析:过筛后的土壤样品若不能立即分析,应放入棕色玻璃瓶中,置于干燥器内保存。棕色玻璃瓶可防止光线对样品中成分的影响,干燥器能保持样品干燥,避免样品受潮变质。暴露在空气中自然存放,样品易受潮、吸附杂质等;塑料袋密封保存可能无法有效防止样品成分变化;冰箱冷冻保存对于一些土壤成分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如导致样品中水分结冰膨胀,破坏土壤结构等。
13.在土壤污染物监测中,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土壤中多种重金属元素,该方法的特点不包括?
A.灵敏度高,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 B.线性范围窄
C.干扰较少,分析速度快 D.检测限低
答案:B
解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具有灵敏度高、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干扰较少、分析速度快、检测限低等优点,其线性范围宽,能够满足不同浓度范围样品的测定需求。所以线性范围窄不是该方法的特点。
14.实验“土壤有机氯农药(PCB)的测定”中,在净化步骤中,通常采用的净化方法是?
A.蒸馏法 B.液-液萃取法
C.固相萃取法 D.重结晶法
答案:C
解析:在土壤有机氯农药(PCB)测定的净化步骤中,固相萃取法是常用的净化方法。该方法利用固体吸附剂将液体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吸附,与样品基体和干扰化合物分离,然后再用洗脱液洗脱或加热解吸附,达到分离和富集目标化合物的目的。蒸馏法主要用于分离和提纯液体混合物;液-液萃取法虽然也可用于净化,但固相萃取法具有操作简便、溶剂用量少、净化效果好等优点;重结晶法主要用于提纯固体化合物,不适合该实验的净化步骤。
15.对于“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实验,以下关于实验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利用有机质在强氧化剂作用下被氧化分解的性质
B.通过测定消耗氧化剂的量来计算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C.实验中使用的氧化剂是重铬酸钾-硫酸溶液
D.测定过程中不需要加热条件
答案:D
解析:“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实验通常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其原理是利用有机质在强氧化剂(重铬酸钾-硫酸溶液)作用下被氧化分解,通过测定消耗氧化剂的量来计算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且测定过程中需要加热条件,以促进有机质的氧化反应。所以“测定过程中不需要加热条件”的说法错误。
16.在土壤样品采集时,若要研究土壤污染的垂直分布情况,应采用的采样方式是?
A.蛇形布点法 B.棋盘式布点法
C.剖面采样法 D.随机布点法
答案:C
解析:剖面采样法是按照土壤发生层次或根据研究需要,在不同深度分层采集土壤样品,适用于研究土壤污染的垂直分布情况。蛇形布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太平坦、土壤不够均匀的地块;棋盘式布点法适用于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土壤较均匀的地块;随机布点法适用于土壤均匀、面积较小的地块,这三种布点方式都不能很好地反映土壤污染的垂直分布特征。
17.土壤样品制备过程中,对研磨后的土壤样品进行缩分,常用的缩分方法是?
A.四分法 B.二分法
C.六分法 D.八分法
答案:A
解析:四分法是土壤样品缩分的常用方法。将研磨后的土壤样品充分混匀,堆成圆锥形,将其压平成圆饼状,通过中心分成四等份,弃去对角的两份,剩余两份继续混匀缩分,直至达到所需样品量。二分法、六分法、八分法不是土壤样品缩分的常规方法。
18.在土壤污染物监测中,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铜的含量,以下哪种因素可能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A.仪器光源的稳定性 B.土壤样品的颜色
C.实验室的温度 D.测量人员的操作习惯
答案:A
解析:仪器光源的稳定性对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测定结果有重要影响。光源不稳定会导致吸收信号不稳定,从而使测定结果不准确。土壤样品的颜色一般不会直接影响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测定结果;实验室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对测定结果影响较小;测量人员的操作习惯虽然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但相比之下,仪器光源的稳定性是更关键的影响因素。
19.实验“土壤有机氯农药(PCB)的测定”中,在仪器分析前,对提取液进行浓缩的目的是?
A.增加提取液中有机氯农药的浓度,提高检测灵敏度 B.去除提取液中的水分,防止损坏仪器
C.改变有机氯农药的化学性质,便于检测 D.使提取液的颜色变浅,便于观察
答案:A
解析:在仪器分析前,对提取液进行浓缩的目的是增加提取液中有机氯农药的浓度,从而提高检测灵敏度,使仪器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出土壤中微量的有机氯农药。去除提取液中的水分通常采用干燥等方法,而不是浓缩;浓缩过程一般不会改变有机氯农药的化学性质;浓缩使提取液颜色变浅不是主要目的。
20.对于“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实验,在滴定过程中,若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可能的原因是?
A.土壤样品中有机质含量过低 B.氧化剂浓度过高
C.指示剂添加量过多 D.滴定速度过快
答案:D
解析:在“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实验滴定过程中,若滴定速度过快,反应不充分,可能会导致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土壤样品中有机质含量过低可能会使滴定终点颜色变化较浅,但一般不会导致颜色变化不明显;氧化剂浓度过高会使反应提前结束,但会有明显的颜色变化;指示剂添加量过多可能会使溶液颜色较深,但不会影响颜色变化的明显程度。
21.在土壤样品采集过程中,若要研究农田土壤中农药残留的分布情况,采样点的布设应重点考虑以下哪个因素?
A.土壤质地 B.农田灌溉方式
C.土壤酸碱度 D.土壤肥力
答案:B
解析:农田灌溉方式会影响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和分布。不同的灌溉方式(如漫灌、喷灌、滴灌等)会使农药随着水分的运动在土壤中形成不同的分布模式。土壤质地、酸碱度和肥力虽然也会影响农药在土壤中的行为,但相比之下,灌溉方式是直接影响农药残留分布的关键因素。所以研究农田土壤中农药残留的分布情况,采样点布设应重点考虑农田灌溉方式。
22.土壤样品制备时,对于过筛后的大颗粒土壤残渣,正确的处理方式是?
A.直接丢弃 B.再次研磨后过筛
C.单独保存用于特殊分析 D.加入到已过筛的样品中
答案:B
解析:过筛后的大颗粒土壤残渣可能含有目标分析物,直接丢弃会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再次研磨后过筛可以保证样品的均匀性和代表性,使所有土壤颗粒都能参与到后续的分析中。单独保存用于特殊分析一般是在有特殊研究需求时才采用;加入到已过筛的样品中会影响样品的均匀性,不符合样品制备的要求。
23.在土壤污染物监测中,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时,以下哪个条件对分离效果影响较大?
A.载气流速 B.检测器温度
C.仪器外观 D.实验室噪音
答案:A
解析:载气流速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中影响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合适的载气流速可以使样品中的各组分在色谱柱中得到良好的分离。检测器温度主要影响检测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对分离效果影响较小;仪器外观与分离效果无关;实验室噪音主要影响信号的检测和分析,而不是分离效果。
24.实验“土壤有机氯农药(PCB)的测定”中,在提取有机氯农药时,常用的提取溶剂是?
A.乙醇 B.丙酮
C.正己烷 D.甲醇
答案:C
解析:正己烷是一种非极性溶剂,对有机氯农药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且沸点适中,易于后续的浓缩和净化操作。乙醇、丙酮和甲醇都是极性溶剂,对有机氯农药的提取效果不如正己烷,并且在后续的分析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干扰。
25.对于“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实验,在滴定操作中,若滴定终点提前到达,会导致测定结果?
A.偏高 B.偏低
C.无影响 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在“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实验中,滴定终点提前到达意味着消耗的氧化剂体积偏小。根据实验原理,是通过测定消耗氧化剂的量来计算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消耗氧化剂体积偏小会导致计算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所以滴定终点提前到达会使测定结果偏低。
26.在土壤样品采集时,若要研究城市工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采样点的布设应优先采用哪种方法?
A.梅花形布点法 B.放射状布点法
C.网格布点法 D.蛇形布点法
答案:C
解析:网格布点法是将监测区域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交点处。这种方法适用于污染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区,在城市工业区,通过网格布点可以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情况。梅花形布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较均匀的地块;放射状布点法适用于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蛇形布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太平坦、土壤不够均匀的地块,相比之下,网格布点法更适合研究城市工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
27.土壤样品制备过程中,将风干后的土壤样品进行研磨,研磨至不同粒径的目的是?
A.增加土壤样品的重量 B.改变土壤样品的颜色
C.满足不同分析项目对样品粒径的要求 D.提高土壤样品的保水性
答案:C
解析:不同的分析项目对土壤样品的粒径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某些重金属元素的测定需要较细的土壤颗粒,以保证分析的准确性;而土壤质地分析等项目可能对土壤粒径有特定的分级要求。将风干后的土壤样品研磨至不同粒径,可以满足不同分析项目对样品粒径的要求,而不是为了增加重量、改变颜色或提高保水性。
28.在土壤污染物监测中,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汞的含量时,以下哪种因素可能导致测定结果出现假阳性?
A.土壤样品中存在大量的铁元素 B.实验室的湿度过高
C.使用的试剂纯度不够 D.测量仪器的温度控制不稳定
答案:C
解析:使用的试剂纯度不够可能会引入杂质,这些杂质可能会在分析过程中产生荧光信号,从而导致测定结果出现假阳性。土壤样品中存在大量的铁元素一般不会直接导致汞测定结果出现假阳性;实验室湿度过高主要影响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但通常不会直接造成假阳性;测量仪器的温度控制不稳定会影响测定的重复性和准确性,但也不太可能导致假阳性。
29.实验“土壤有机氯农药(PCB)的测定”中,在净化提取液时,常用的净化方法是?
A.蒸馏法 B.萃取法
C.层析法 D.过滤法
答案:C
解析:层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方法,可以根据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将提取液中的目标化合物与杂质分离。在“土壤有机氯农药(PCB)的测定”中,层析法可以有效地去除提取液中的干扰物质,提高分析的准确性。蒸馏法主要用于分离和提纯液体混合物;萃取法主要用于从一种溶剂中提取目标物质到另一种溶剂中;过滤法主要用于去除液体中的固体杂质,它们都不是该实验中常用的净化方法。
30.对于“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实验,在滴定过程中,若溶液的酸度过高,会导致测定结果?
A.偏高 B.偏低
C.无影响 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在“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实验中,溶液的酸度会影响氧化剂与土壤有机质的反应速率和反应程度。若溶液的酸度过高,可能会使氧化剂提前分解或与土壤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副反应,导致用于氧化有机质的氧化剂有效量减少,从而使测定结果偏低。所以溶液酸度过高会使测定结果偏低。
31.在土壤样品采集时,若要研究山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采样点的布设应遵循什么原则?
A.等高线布点原则 B.随机布点原则
C.均匀布点原则 D.放射状布点原则
答案:A
解析:等高线布点原则是根据研究区域的地形特点,沿着等高线设置采样点。在研究山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时,等高线布点可以很好地反映不同海拔高度上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随机布点原则适用于土壤均匀、无特定规律的研究区域;均匀布点原则一般用于大面积、土壤情况相对均匀的区域;放射状布点原则适用于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它们都不适合研究山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
32.土壤样品制备过程中,将过筛后的土壤样品混合均匀,其目的是?
A.增加土壤样品的体积 B.使样品具有代表性
C.改变土壤样品的物理性质 D.便于样品的保存
答案:B
解析:土壤样品具有代表性是保证监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将过筛后的土壤样品混合均匀,可以使样品中的各种成分分布更加均匀,从而使分析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整个采样区域土壤的实际情况。增加土壤样品体积不是混合均匀的主要目的;混合均匀一般不会改变土壤样品的物理性质;便于样品保存也不是混合均匀的直接目的。
33.在土壤污染物监测中,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土壤中多种重金属元素时,以下哪个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影响较大?
A.仪器的进样速度 B.实验室的通风情况
C.测量人员的发型 D.周围环境的噪音
答案:A
解析:仪器的进样速度会影响样品进入仪器的量和稳定性,进而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如果进样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样品在仪器中停留时间过短,分析不完全;如果进样速度过慢,可能会使样品在进样过程中发生吸附或沉淀等现象,也会影响测定结果。实验室的通风情况、测量人员的发型和周围环境的噪音对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影响较小。
34.实验“土壤有机氯农药(PCB)的测定”中,在检测前对净化后的提取液进行浓缩,常用的浓缩方法是?
A.减压浓缩法 B.常压浓缩法
C.冷冻干燥法 D.自然挥发法
答案:A
解析:减压浓缩法是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使溶剂快速蒸发,从而浓缩提取液。它可以避免有机氯农药在高温下分解或挥发,保证目标化合物的稳定性。常压浓缩法温度较高,可能会导致有机氯农药损失;冷冻干燥法操作复杂,成本较高,一般不用于该实验的浓缩;自然挥发法速度慢,效率低,不适合实验室操作。所以常用的浓缩方法是减压浓缩法。
35.对于“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实验,在滴定操作中,若滴定管未用标准溶液润洗,会导致测定结果?
A.偏高 B.偏低
C.无影响 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滴定管未用标准溶液润洗,会使滴定管内壁残留的水稀释标准溶液,导致实际滴定过程中标准溶液的浓度降低。为了达到滴定终点,需要消耗更多的标准溶液体积,从而使计算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偏高。所以滴定管未用标准溶液润洗会使测定结果偏高。
36.在土壤样品采集时,若要研究农田土壤中农药残留的分布情况,采样点的布设应重点考虑以下哪个因素?
A.农田的灌溉方式 B.农田周边工厂的分布
C.农田的地形起伏 D.农田的土壤颜色
答案:A
解析:农田的灌溉方式会影响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和分布。例如,漫灌可能会使农药随着水流在土壤中扩散得更广,而滴灌则可能使农药集中在作物根部附近。因此,研究农田土壤中农药残留的分布情况时,采样点的布设应重点考虑农田的灌溉方式。农田周边工厂的分布主要影响工业污染型土壤;农田的地形起伏对农药残留分布有一定影响,但不是重点考虑因素;农田的土壤颜色与农药残留分布关系不大。
37.土壤样品制备过程中,将土壤样品进行风干处理,其主要目的是?
A.增加土壤样品的重量 B.防止土壤样品发霉变质
C.改变土壤样品的化学性质 D.提高土壤样品的导电性
答案:B
解析:风干处理可以去除土壤样品中的水分,降低微生物的活动,从而防止土壤样品发霉变质,保证样品的稳定性和代表性。增加土壤样品重量不是风干处理的目的;风干处理一般不会改变土壤样品的化学性质;提高土壤样品的导电性也与风干处理无关。
38.在土壤污染物监测中,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铜的含量时,若样品溶液中存在大量的铁离子,可能会导致测定结果?
A.偏高 B.偏低
C.无影响 D.结果不稳定
答案:D
解析:铁离子可能会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产生光谱干扰,影响铜离子的测定信号。这种干扰可能会导致测定结果不稳定,时而偏高,时而偏低,而不是单纯地偏高或偏低。所以若样品溶液中存在大量的铁离子,会使测定结果不稳定。
39.实验“土壤有机氯农药(PCB)的测定”中,在提取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时,常用的提取溶剂是?
A.蒸馏水 B.乙醇
C.正己烷 D.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C
解析:正己烷是一种非极性溶剂,具有良好的溶解有机氯农药的能力,且与土壤中的其他成分分离效果好。蒸馏水是极性溶剂,对有机氯农药的溶解能力较差;乙醇虽然也是有机溶剂,但溶解有机氯农药的效果不如正己烷;氢氧化钠溶液是碱性溶液,会与有机氯农药发生化学反应,不能用于提取。所以常用的提取溶剂是正己烷。
40.对于“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实验,在滴定操作中,若指示剂加入量过多,会导致测定结果?
A.偏高 B.偏低
C.无影响 D.终点颜色变化不明显
答案:D
解析:指示剂加入量过多会使终点颜色变化不明显,难以准确判断滴定终点。虽然指示剂加入量过多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滴定结果的准确性,但主要表现为终点颜色变化不明显,而不是直接导致结果偏高或偏低。所以若指示剂加入量过多,会导致终点颜色变化不明显。
下载地址
同类推荐
第10章试卷《环境监测(第三版)》王英健,杨永红主编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6月-ISBN:9787122228741-章节练习试题库下载
加入收藏第9章试卷《环境监测(第三版)》王英健,杨永红主编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6月-ISBN:9787122228741-章节练习试题库下载
加入收藏第8章试卷《环境监测(第三版)》王英健,杨永红主编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6月-ISBN:9787122228741-章节练习试题库下载
加入收藏第7章试卷《环境监测(第三版)》王英健,杨永红主编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6月-ISBN:9787122228741-章节练习试题库下载
加入收藏第5章试卷《环境监测(第三版)》王英健,杨永红主编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6月-ISBN:9787122228741-章节练习试题库下载
加入收藏第4章试卷《环境监测(第三版)》王英健,杨永红主编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6月-ISBN:9787122228741-章节练习试题库下载
加入收藏第3章试卷《环境监测(第三版)》王英健,杨永红主编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6月-ISBN:9787122228741-章节练习试题库下载
加入收藏第2章试卷《环境监测(第三版)》王英健,杨永红主编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6月-ISBN:9787122228741-章节练习试题库下载
加入收藏第1章试卷《环境监测(第三版)》王英健,杨永红主编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6月-ISBN:9787122228741-章节练习试题库下载
加入收藏